VR,也就是 virtual reality的缩写,全称是虚拟现实。从字面上理解,就是这种技术能把现实中的一切实物用模型建造出来,再通过一些硬件设备的对接,把你的身体放在这个虚拟场景当中,甚至是用一些不属于人类本身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。比如,相信大家都爬过山,我也是登山爱好者。每次爬山都觉得山顶高不可及,累到气喘吁吁也只有仰望的份。但是让自己像雄鹰一样掠过一座座山顶,俯瞰山川,这样的视觉效应是不是也让人心痒痒呢?
所以简单地说,VR就是这样一种技术,能让你有一些超越人类视角本身的体验。
说完VR是什么,再来谈一下VR怎么实现吧。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说,无非就是一:硬件;二:内容(技术支持)。
现在市面上有很多VR硬件,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VR眼镜、VR一体机、VR头盔。
VR眼镜
如果你预算有限,只是想体验一下VR,看看电影,玩玩小游戏,可以考虑VR眼镜。VR眼镜又细分为2类:入门级和进阶版。
入门级的VR眼镜就是个盒子,里面有2个镜片,放一个手机进去,代表作有谷歌的Cardboard、小米VR玩具版等,需要手动调焦,延迟和眩晕感都很严重。
进阶版的VR眼镜有运动传感器,对手机硬件做了优化,延迟和眩晕感比入门级的低。一般会配备一个控制器,类似鼠标,有了控制器就不需要用脑袋交互了,用控制器就可以交互。代表作有三星的Gear VR、谷歌的Daydream View、小米VR眼镜等。这类VR眼镜一般只支持自家的手机。如果手上正好有这样的手机,可以买个对应的VR眼镜尝尝鲜。
还有一类VR眼镜号称兼容各种型号的手机,VR沉浸感比进阶版的差一些,原因是没有针对具体手机优化,代表作有暴风、大朋等。价格比入门级的几十块的贵,比进阶版的便宜。
VR一体机
简单讲就是VR眼镜内置了手机,代表作有暴风魔镜一体机Matrix、大朋VR一体机M2等。现阶段不建议购买VR一体机。不过这次谷歌在这次IO大会上发布的,跟HTC和联想合作的Daydream Standalone VR值得期待,据说使用了谷歌最新的WorldSense技术,可以不需要外部定位设备,就能追踪头部的位置,而不仅仅是头部的旋转。
VR头盔
需要用HDMI视频线连接高性能PC主机,也就是靠PC主机的显卡输出视频信号到VR头盔里。另外这类设备一般配备定位装置,能感知头盔、手柄的位置、方向、加速度等。如果你是游戏发烧友,强烈推荐VR头盔。代表作有早期的HTC Vive、Oculus Rift、索尼PlayStation VR,以及国内的后来者大朋VR头盔E3、蚁视二代头盔、小派4K、hypereal的Pano等。
VR头盔的优势很明显:延迟小,有定位装置,但美中不足的是必须拖一根视频线,在VR世界中漫游时总是会不小心被这根线缠住,而且VR头盔普遍比较重。不过去年双11期间HTC推出的TPCAST VIVE无线升级套件让VR头盔摆脱了这根线的束缚,不过也有报道说2套TPCST之间有干扰,而且待机时间也是个问题。
由于VR眼镜、VR一体机都是借助于手机呈现3D内容,性能都没法满足数据中心可视化的要求,而且没有很好的定位方案,为了最好的视觉和交互体验,我们采用了由HTC和Valve共同研发的VIVE。
谈完VR硬件,再来谈谈VR内容。面向消费者的VR内容可以分为:游戏、全景视频、全景直播、全景图片等;面向企业的VR内容就很多了,在教育、军事、医疗、旅游、房地产、健身、室内装修、商品展示等领域都有应用。
另外VR内容的制作分两类:全景拍摄和3D建模。全景拍摄可以生产出全景视频、全景直播、全景图片等,全景图片可以加工成VR应用,用户只能在几个固定的点中移动,不能在3D场景中随意行走。游戏、TWaver数据中心可视化软件等,都需要3D建模。前面栗子中提到的Google Earth VR结合了全景拍摄和3D建模,属于黑科技产品,可以戳链接亲身体验一下。
Google Earth VR
https://vr.google.com/earth/
支持HTC Vive和Oculus Rift
Steam下载地址:
http://store.steampowered.com...
如果你碰到如下提示:
This item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 in your region
可以在IE或者Edge中输入如下地址即可安装
steam://install/348250
如果你在启动Google Earth VR时碰到如下提示:
loading labels failed due to an unknown error
说明你和google服务器之间有障碍,请科学上网
Google Earth VR是谷歌10几年前发布的Google Earth的VR版,让你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。
交互上最大的亮点是在城市中穿梭时,只有中心画面在动,边缘画面被虚化,出现了不动的网格,谷歌管这个tunnel vision。这样你就会感觉自己站在原定不动,只是眼前的画面在动,就像看电影似的,好处是既不会像真正的飞行那样让人产生眩晕感,也不像teleport那样得不到连续的场景变化效果。
可惜的是国内是一马平川
简单科普了一下VR的硬件设备以及VR在各个领域的应用,是不是觉得非常高大上?千言万语概括成一句话,VR能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交互方式,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。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,可是我又懒,那该怎么办?于是,VR就这么火了。
相信很多人都跟我的朋友A一样,觉得VR是高科技,太先进,太高不可攀了。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。随着技术的普及,VR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(没有做不到,只有你想不到)
有人说,2016年是VR内容元年,而2017年,可能会是VR垂直应用的元年。在我看来,是不是元年还不确定,可以肯定的是,各个行业都需要有经验的人参与进来一起探索,才可能造就VR应用的落地生根。
作为一个长期在数据中心行业里浸染的人士,并且已经在三维可视化领域耕耘数载的老司机,凭着个人的嗅觉,我是非常看好数据中心的VR应用。理由有几个:
首先,数据中心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成熟,大量的内容已经被生产出来,只差打通VR应用。
第二,数据中心本身的运营和管理的确需要高沉浸感的体验方式。数据中心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进入的区域,而且,数据中心的规模日益扩大,早已无法依靠人力去巡视和管理。
第三,数据中心市场前景非常开阔,基础设施、软件开发、运维管理各个层面的从业者都有这个能力来引入VR这样的应用。
第四,数据中心本身就处于前沿技术领域,天生拥抱新鲜技术,不存在传统行业经常遇到的阻力。
想要用户为VR买单,一定是因为它实实在在的解决了问题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VR是如何与数据中心机房应用结合起来的。
之前说到目前VR主要应用于影视和游戏,其实VR可以应用但不局限于之前说的那些领域。举个比较严肃的栗子吧,在企业管理上,VR的应用也渐渐成为了业界的趋势。比如说,我们拿TWwaver的3D机房当小白鼠,也已经把VR和三维可视化呈现结合了起来。戴上头盔,你就会感觉到自己身处于园区当中,以行走在园区中的视角去查看并了解整个企业的资产。
转动头部可以轻松控制视角与方向,便于看到各个角落。
手柄就是你在虚拟园区中拥有的虚拟双臂。利用手柄,可以选择需要进入的园区,楼层和房间,还可以打开机柜,查看设备,板卡,进行设备上下架的操作等。虽说在PC屏幕上操作三维可视化系统已经是非常清晰直观了,但是采用VR技术,能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,仿佛亲自在机房过道里行走巡视,对机房进行管理。
除此之外,VR技术还能协助机房设计。设计师带上头盔,能够利用站在机房里的视角对机柜,机架,走线进行布置,更加合理高效。
VR效果的3D机房是不是很酷炫呢?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在程序上操上其实并不难。
大家都知道TWaver数据中心可视化软件是基于WebGL的,用浏览器就能跑起来。同样,用浏览器也能进入VR的世界。用浏览器就能体验VR就要感谢WebVR了,目前谷歌的Chrome VR版和火狐的Nightly版都支持WebVR,这些浏览器也支持HTC Vive和Oculus Rift。
目前只有WebGL的内容才能呈现到WebVR中,将来可能普通HTML元素也能在WebVR中呈现,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WebVR:
嗯,相信你也看到了,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的:就是把canvas的大小设置成VR眼镜的大小(否则眼镜里看到了图像会非常模糊,原因是虽然VR眼镜离人眼非常近,即使VR眼镜的屏幕很小,但分辨率比普通PC高多了);然后把3D场景绘制了两遍(分左眼和右眼)。WebVR对硬件的性能要求更高了,除了绘制两遍外,刷新屏幕为90赫兹,需要保证13ms内绘制完成,否则很容易让用户感到头晕。